社科院ESG移动课堂:破解转型瓶颈,用实践打通企业ESG“最后一公里”
ESG(环境、社会与治理)作为国家战略级议题,已从企业的“选修课”升级为“必修课”。根据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,2025年起央企ESG专项报告将实现“全覆盖”,而国际碳关税(如欧盟CBAM)的推进,更让出口型企业面临高达20%的额外成本压力。然而,许多从业者仍困于“纸上谈兵”:熟悉TCFD框架,却不懂如何设计绿色供应链;了解双碳目标,却不会测算碳排放权交易收益。这种“知”与“行”的割裂,正在成为职业发展的隐形天花板。
三大痛点拖累ESG实践
案例经验匮乏:多数课程停留在通用理论,缺乏对标杆企业ESG落地细节的拆解。企业不知道如何平衡绿色转型投入与短期利润?如何应对国际ESG评级差异导致的融资壁垒?
跨行业视野缺失:ESG涉及环境风险评估、供应链管理、公司治理等多维度,但传统培训往往割裂各环节。制造业从业者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缺乏认知,金融从业者则对生产端碳核算一知半解。
政策衔接不足:国资委《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》要求建立ESG体系,生态环境部《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》细化披露标准,但企业常因政策解读偏差导致合规风险。
社科院ESG移动课堂的“知行合一”设计
中国社科大经济学院联合中华环保联合会,将移动课堂嵌入四大实践场景,直击上述痛点:
绿色供应链标杆参访:走进“ESG先锋50”企业,剖析其“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”模式。
低碳技术沉浸式研习:深入相关集团“全流程绿色生产体系”,拆解其节能技术如何实现功耗降低。
乡村振兴与生物多样性实践:实地考察监测预警系统,学习信息技术如何赋能生态保护与社区经济协同发展。
政策对接工作坊: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专家面对面,解读《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》最新动向,预判2027年强制披露扩围对企业的影响。
为什么选择社科院的在职博士项目?
政策深度绑定:课程直接响应国务院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覆盖碳排放统计核算、产品碳标识认证等政策刚需模块。
资源跨界整合:依托中华环保联合会及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资源,学员可获取《中国企业ESG数据白皮书》等内部资料,参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课题。
抢占ESG人才红利窗口期
2025年是中国ESG强制披露的扩容元年,猎聘数据显示,ESG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60%,平均年薪突破31万元。社科院本期课程面向已获硕士学位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、政策研究人员及咨询从业者。咨询在线老师获取报名表及个性化学习方案。用一场实践淬炼,打破职业天花板;用一次系统进阶,成为企业转型的“关键操盘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