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级课程班专业导航
当前位置:首页 > 常见问题

社科院法学在职博士:学术论文研究方向,真的“任你驰骋”吗?

广州某科技公司法务总监王先生,在准备在职博士论文时陷入两难:他想研究“人工智能算法合规”,却被导师建议转向传统民法领域。“我的行业痛点是数据跨境监管,但学校只允许写合同法相关题目。”司法部2023年报告显示,40%的在职博士生因研究方向受限,被迫放弃与职业高度相关的课题

当实践需求遭遇学术框架,随着《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》(2023年)提出“鼓励交叉学科研究”,社科院法学在职博士项目如何平衡学术规范与行业需求,成为跨行者、在职学者关注的焦点。

传统模式的三大枷锁

  1. 方向固化

    • 多数高校要求论文必须属于二级学科目录(如民商法、刑法),新兴领域(如数字法学)常被拒之门外。

  2. 资源壁垒

    • 在职人士难以获取学术数据库、调研渠道,导致选题脱离实务需求。

  3. 导师匹配度低

    • 传统导师更擅长经典理论研究,对“区块链存证”“数据主权”等前沿领域缺乏实务洞察。

社科院模式:打破边界,重构规则

1. 研究方向:从“目录限制”到“动态拓展”

课程班覆盖法学基本理论、民商经济法、涉外法治四大方向,但论文选题可延伸至:

  • 新兴交叉领域:如网络与信息法学(数据合规)、环境法(碳交易规则)、监察法学(企业反腐机制)。

  • 政策热点:依据《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》(2024年修订),支持“国企境外投资合规体系构建”等课题。

2. 资源支持:从“孤军奋战”到“平台赋能”

  • 学术网络:学员可参与社科院国家课题(如“一带一路跨境投资法律风险研究”),直接接触司法部、商务部一手数据。

  • 导师机制:实行“双导师制”,除学术导师外,配备来自律所、企业、政府的实务专家(如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、跨国公司法总)。

3. 时间管理:从“刚性约束”到“弹性适配”

  • 课程设计:每月仅需2天线下授课(北京望京校区+线上同步),支持回放复习,确保在职人士有足够时间打磨论文。

  • 写作周期:论文阶段提供3次预答辩机会,导师团队全程跟踪指导,避免选题“踩坑”。

抢占学术自由的“黄金窗口”

当前班次仅余5个补录名额,审核通过后即可锁定席位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在职博士不仅是学术能力的提升,更是突破职业天花板的战略投资。咨询在线老师解锁政策文件原文与往届学员选题案例库。

开课城市
北京、上海、广东等教学中心。
免费获取招生资料
温馨提示
  • 1按报名表所列各项如实填写,方便审核;
  • 2报名成功后,会出现报名成功页面;
  • 3如有任何问题,请联系客服人员;
  • 4如遇到占线或无人接听,请填写报名表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你联系;
  • 5我们非常重视对您的信息保护,信息只用于报名使用。